top of page

在命運的敲門聲裡,他寫下永恆的樂章——貝多芬的故事

  • Writer: Bridget Ting
    Bridget Ting
  • May 9
  • 4 min read




在命運面前奏出自由之歌——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



如果音樂是一條河,貝多芬就是那奔騰的激流。他不只是一位作曲家,更像是一個生命在崩裂中仍不放棄發光的靈魂。他用每一個音符對抗命運的沉默,在耳聾中聽見自己內心的樂章,在孤獨中寫出人類的光榮。他的故事,不只是關於音樂,而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在痛苦裡仍選擇創造,在絕望中仍選擇愛。


1770年12月,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。他的父親是一名宮廷歌手,母親性情溫和,家境雖不富裕,卻也曾對音樂懷有夢想。父親希望將他培養成「第二個莫札特」,從小便對他進行嚴格甚至是近乎苛刻的訓練。據說年幼的貝多芬常在半夜被叫醒練琴,還會因為彈錯音而被責打。他的童年並不快樂,卻在痛苦與高壓之中,被迫提早認識音樂的力量。


七歲時,貝多芬舉行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公開演出。十三歲,他成為波恩宮廷的副管風琴手。他的音樂天賦與努力,讓他早早站上職業音樂的起跑線。但母親的去世成為他生命中的第一次重大打擊,十七歲的他背負喪母之痛,也終於決定離開波恩,前往維也納。


維也納,是他命運真正開始轉動的地方。這裡是音樂的聖地,也是他人生最燦爛與最陰鬱的城市。他在這裡師從海頓學習作曲,但他不甘只做傳統的繼承者。他質疑、他挑戰、他實驗。他的音樂越來越自由,越來越富有戲劇性與哲思性。他不是在為貴族創作娛樂,而是在為自己表達靈魂的嘶吼。


貝多芬初期以鋼琴家聞名,他的即興演奏總能震驚全場。他彈奏時像在戰鬥,像在燃燒,雙眼緊閉,身體微顫,彷彿音符本身就帶著雷電。他不修邊幅,不喜歡社交,總是戴著高帽、穿著皺褶外衣、口氣衝撞,但他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。音樂會的聽眾不只欣賞他的技藝,更感受到他音樂中那種強烈的生命力量。


然而,就在他的事業逐漸攀升時,一個沉重的命運開始悄悄靠近。他的耳朵,開始出現異常。他感到耳鳴,漸漸聽不清別人說話,甚至無法精確聽出樂器的聲音。這對一個作曲家而言,無異於死亡。他起初極力隱瞞,對外裝作一切如常,但心裡的焦慮與痛苦如黑潮般漫延。


1802年,他在維也納近郊的海利根施塔特寫下了一封給弟弟的信,後來被稱為《海利根施塔特遺書》。信中他坦承自己曾想結束生命,因為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感知世界。但他也說:「唯有我的藝術,它阻止我走向死亡。」他選擇繼續創作,即使世界變得沉默,他仍要讓內心的聲音被世界聽見。


那之後,貝多芬寫下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——《第三號交響曲:英雄》。這首作品原本要獻給拿破崙,因為他曾是自由與革命的象徵。但當他聽聞拿破崙自封皇帝時,貝多芬勃然大怒,將樂譜上的題獻撕毀。他所敬仰的從來不是權力,而是那股敢於挑戰命運的人類精神。他要讚頌的,是不向命運低頭的靈魂。


貝多芬的音樂進入成熟期。《第五號交響曲:命運》更是一首永恆的代表作。開場的四音「噠噠噠答」,被稱為命運敲門聲,是他對命運最直接的回應。他不是屈服的受害者,而是舉起音符的戰士。這首交響曲像一場從黑暗通往光明的旅程,是他自己,也是每一位曾與痛苦搏鬥的人內心的縮影。


然而,在所有榮光之中,貝多芬始終沒有擁有過一段圓滿的愛情。他的感情世界充滿了失望與遺憾。他曾愛上多位女性,幾乎都出身貴族,例如茱麗葉塔·吉查蒂、特瑞莎·布倫斯維克與約瑟芬·冯·布倫斯維克。但身為一個地位低微、性格難以親近的音樂家,他始終無法跨越階級與禮教的阻隔。


1812年,他寫下三封情書,給一位不知名的女性,署名為「我不朽的愛人」。信中充滿熱烈而憂傷的情感:「我的一切,我的命運……即使我們無法在現實中結合,但我們的心靈從未分離。」這段感情的真相至今未解,也許那是一場從未開始就注定結束的戀愛。但那份深沉、無望卻不滅的情感,貫穿了他晚期所有的創作。


他的《月光奏鳴曲》為茱麗葉塔而寫,《悲愴奏鳴曲》寫的是他心中的悲傷與堅強,《第七號交響曲》彷彿是他失戀之後的狂舞與解放。他的愛情從未開花結果,卻在音樂中綻放成永恆的形狀。對他而言,愛情不是擁有,而是一種燃燒過後仍不願熄滅的執著。


1824年,他完成了《第九號交響曲》。這是音樂史上的奇蹟,一首由幾近全聾的作曲家完成的龐大交響作品,首度將人聲帶入交響樂章。他引席勒的詩句作為終章,寫下〈歡樂頌〉。那不是世俗的歡樂,而是一種穿越了痛苦之後的喜悅與釋懷。他不再需要對抗,而是用音樂擁抱世界。


《第九號交響曲》首演時,貝多芬站在指揮台上,但他聽不見台下熱烈的掌聲,直到一位女高音將他輕輕轉身,讓他看見全場觀眾起立致敬,那是他人生中最光榮、也最安靜的一刻。


三年後,貝多芬病逝於維也納。他沒有結婚,沒有子女,遺產不多,但他的葬禮吸引超過兩萬人前來送行。對許多人而言,他不只是音樂家,更是一個活生生的象徵——即使全世界都轉身離去,他仍堅持寫下屬於自己的樂章。


貝多芬曾說:「音樂是比一切智慧與哲學更高的啟示。」他的音樂穿越世紀,不因科技、時代與文化差異而失色,反而在每一個心靈低潮的時刻,提供無聲的擁抱。他讓我們知道,當世界對你關上門時,你仍可以為自己開一扇窗。


他一生的音樂,就像一首壯闊的交響曲——從貧困與痛苦出發,歷經愛的燃燒與幻滅,在失聰中掙扎,在孤獨中創造,最終昇華成一首光明與自由的詩篇。



Comentários


Join my mailing list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
© 2025 Powered by Wix

bottom of page